I 晶体结构分析与DFT计算
Cu₃[Fe(CN)₆]₂具有立方结构,Fe和Cu原子依靠-C≡N-连接并交替排列构成了稳定的骨架,形成了三维的离子传输通道。DFT计算结果表明,NH₄⁺更倾向于嵌入能量最低的48g位点并与Cu₃[Fe(CN)₆]₂晶格中的N原子形成氢键,且电荷会沿着氢键分布,这有利于电荷的快速转移,所以,推测其有助于获得优异的电化学和动力学性能。
图1. (a) Cu₃[Fe(CN)₆]₂的晶体结构图;(b) Cu₃[Fe(CN)₆]₂储存NH₄⁺可能的嵌入位点示意图;(c-f) NH₄⁺嵌入不同位点时的电荷分布图:(c) 8c位点;(d) 24d位点;(e) 32f位点;(f) 48g位点;(g) NH₄⁺嵌入48g位点时的氢键及其键长示意图。
II Cu₃[Fe(CN)₆]₂的物理表征与成分分析
采用简单的水相共沉淀法制备了Cu₃[Fe(CN)₆]₂,通过一系列的物理表征方法证实获得了Cu₃[Fe(CN)₆]₂纯相并对其成分进行了分析。此外,SEM和TEM观察表明,Cu₃[Fe(CN)₆]₂为粒径约150 nm的立方块。
图2. Cu₃[Fe(CN)₆]₂的物理表征:(a) 精修XRD图;(b) FT-IR图;(c) TGA图;(d) Fe 2p的XPS图;(e) SEM图;(f-g) TEM图;(h) EDS元素分布图。
III Cu₃[Fe(CN)₆]₂储存NH₄⁺的循环性能分析
Cu₃[Fe(CN)₆]₂稳定的立方结构有利于NH₄⁺在其中的扩散,Cu₃[Fe(CN)₆]₂在NH₄⁺嵌入/脱出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,氧化还原的电压极化低至0.01 V。在循环3000圈后,容量并没有发生衰减,仍维持在约76.0 mAh/g,非原位Raman和XPS测试结果表明,优异的循环性能主要归因于Fe³⁺/Fe²⁺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。
图3. (a) CV曲线;(b) GCD曲线;(c) 1 C时的循环性能图;(d) 与其他PBAs材料循环性能的对比图;(e) 充放电过程中不同充电状态的示意图;(f) 非原位Raman光谱;(g) Fe 2p的非原位XPS光谱。
IV Cu₃[Fe(CN)₆]₂储存NH₄⁺的倍率性能分析
在1 C循环时,Cu₃[Fe(CN)₆]₂的充电比容量约为76.0 mAh/g,当充放电倍率增加到50 C时,充电比容量仍维持在71.0 mAh/g,与1 C相比,容量保持率为93.6%。而且,50 C时,在经过30000次的超长循环后,容量保持率高达72.5%,对应每个循环的容量衰减率仅为0.001%。非原位FT-IR和¹H NMR测试表明,优异的倍率性能主要源于氢键的形成和由此带来的快速的电荷转移。
图4. (a) 倍率性能;(b) 不同电流密度下的GCD曲线;(c) 50 C时的循环性能图;(d) 非原位FT-IR光谱;(e) 1500-1300 cm⁻¹范围内的FT-IR放大图;(f) 非原位¹H NMR光谱。
V Cu₃[Fe(CN)₆]₂储存NH₄⁺的XRD分析
XRD结构分析表明,在充放电过程中所有的晶面都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。具体来说,在NH₄⁺嵌入过程(放电)中,所有衍射峰向高角度偏移,而在NH₄⁺脱出过程(充电)中,所有衍射峰又回到初始位置,分别对应于晶格的收缩和膨胀,a/b/c的值先减小至10.01138 Å(嵌铵态),再增大至10.10867 Å(脱铵态)。此外,晶格参数的微小变化与晶体结构的稳定性有关,从而产生良好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。
图5. (a) 充放电过程中的XRD变化总图;(b) 相应的GCD曲线和XRD投影图;(c-f) 16-19°,23-27°,35-45°和50-60°区域的放大图;(g) NH₄⁺嵌入/脱出过程中Fe-C键键长变化示意图;(h) 晶胞参数变化图。
VI NH₄⁺扩散机制分析
基于DFT计算,我们提出了NH₄⁺的扩散机制,当NH₄⁺嵌入48g位点时,Cu₃[Fe(CN)₆]₂中的H原子与N原子形成氢键。因此,NH₄⁺从一个48g位点到另一个48g位点的扩散过程主要是基于氢键的连续形成和断裂过程进行的。
图6. (a-b) NH₄⁺嵌入Cu₃[Fe(CN)₆]₂前后Fe原子的态密度图;(c) Cu₃[Fe(CN)₆]₂在NH₄⁺扩散过程中活化能的变化;(d) NH₄⁺在Cu₃[Fe(CN)₆]₂中从48g位点扩散到另一个48g位点的扩散示意图;(e) 扩散过程中的局部放大图。
VII 全电池分析
以预嵌铵的Cu₃[Fe(CN)₆]₂为正极,聚苯胺(PANI)为负极匹配组装了Cu₃[Fe(CN)₆]₂//PANI全电池,该全电池在经过1240圈的循环后,容量保持率为74.3%,而且能点亮“NH₄⁺”形状的发光二极管阵列,进一步证明了其实际应用的可能性。
图7. Cu₃[Fe(CN)₆]₂//PANI全电池性能图:(a) CV曲线;(b) GCD曲线;(c) 2000 mA/g时的循环性能;(d) Cu₃[Fe(CN)₆]₂//PANI全电池点亮二极管序列图;(e) Cu₃[Fe(CN)₆]₂//PANI全电池工作机制图。